当前位置:首页>业务园地>党史博览>史料征编
 
朱氏家风传世代
发布时间:2017-07-11 16:15:38    文档来源: 字体: (双击滚屏)


朱氏家风传世代

章资超

春末夏初时节,烟雨迷濛。我们走进了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的棠坡恬园,这里是人民共和国第五任总理朱镕基的祖屋旧居。村支书说,这祖屋是村里出于对朱镕基的敬爱,而自发重修的。朱镕基当时并不知情,得知后严令不许打着他的名义捁旅游,因此这祖屋从未对外开放。有许多人慕名而来,希望看一眼朱氏祖屋,却在紧闭的门前怀着敬意离去。

这是一栋典型清代风格的江南民居,白墙黑瓦,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,它,幽静中透出灵气,古朴里写尽沧桑……

一走进这清代民居的前坪,举首就望见大门两侧镌刻的一副对联:读书继世,忠厚传家,显然,这是朱家的祖传家训。

祖屋内有大小房屋百余间,数个庭院相连,有轿厅,有戏台,有水井。轿厅对联醒目:祖泽长沐渊源有自,家风丕振懋盛无疆。”而另一大厅则挂一幅长联:愿棠庐万户千家持礼义而行正直,喜坡满茂林修竹育贤豪以咤风云。仰读对联,长联,再细细暗吟,思索,你会发现,这些朱氏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家规,无一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生动再现,无一不是我们中国耕读人家口口相传的谆谆告诫!有这样细致具体,精炼浓缩的家风家训家规的熏陶,影响,约束,传承,朱氏后代难怪不出朱镕基这样具雄才大略,满腹经纶,而又一心为民,求真务实,勤政廉洁,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!其族人朱经冶说过这样一句话:朱镕基今天的性格是祖传的。一脉相承,世代传递,这就是朱氏的优良家风家训薪火相传,得以延续,光大的真谛。

在朱氏棠坡祖屋的一间特辟的文化室里,我们见到了珍贵的朱氏族谱,族谱上面赫然记载;这棠坡祖屋,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三代孙朱玉堂在1845年修建的。

溯朱氏家族渊源,自然必看朱元璋。1368年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。他共有26个儿子,他将他们分封各地为王。以后随着朝代更迭,这些朱氏后辈大都散住民间,且都以行医,教书为主,亦家世平平。直到第十三代朱玉堂,朱家家势再起,成为当地望族,朱玉堂还获得了光禄大夫头衔。不过,真正创下宏大家业的,是他的长子朱昌琳,族名朱咨典。

朱昌琳是朱镕基的曾祖伯父。朱昌琳不仅经商有道,务审时,如治国,在为朱族攒下了宏大家业外,他还把经商和救国紧紧联系在一起,他支持戊戌变法,慷慨资助维新人士;他主张实业救国,兴办了很多民族工业、工厂;他支持左宗棠开发建设大西北,将湖南茶叶援运西北各地;他花十年时间,出资疏导浏阳河,修新河而汇入湘江,从此商船来往贸易,航道畅通。朱昌琳花更多精力是设医院,行募捐,对佃户、工人减免租税,救济饥贫,左宗棠和湖南官绅称许他有儒商情怀,一致保奏他获得三品卿衔和内阁学士衔。他对朱氏家风影响很深,自他住后,乐善好施,经世救国,关心公序良俗,成为朱家家风家训家规的特点,直至延续到朱镕基等后代。

据史料载:201410月,有关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的一条新闻,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怀念。

这年,胡润研究院发布了《2014胡润慈善榜》,在100名上榜的中国慈善家中,只有3人不是企业家。其中刊有朱镕基:2013年以来,共捐赠善款2398万元。在榜单上排名第60位。胡润研究院称,这些钱是朱镕基退休后出书所得的版税,悉数捐给了实事助学基金会。

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说:朱总理实际捐款不止这么多,而是四千多万元。他进一步说明:朱镕基在人民出版社出了36本书,即一本《朱镕基答记者问》,四卷本《朱镕基讲话实录》,和一本《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》,版税标准是销售码洋的10%,至今共计四千多万元。这些钱,朱总理在出书之前已做出安排,他本人不经手,由出版社直接转交给他创办的实事助学基金会,全部用于助学。

《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》一书记录了一个细节:朱镕基刚到上海工作,就给自己提出五戒:即不登报、不上电视、不剪彩、不题字、不受礼。2003年卸任国务院总理后,朱镕基依然严守这五条戒律。唯一的一次例外是,200399日,堂兄朱经冶90大寿,朱镕基写了两幅贺联,一联为:诚信传家经风雨,廉洁从公冶新人。联中巧妙地融入了经冶二字。另一联为:儿孙满堂万事足,夫妻偕老百年欢。朱经冶的父亲朱宽浚是朱镕基的三伯父,曾照顾幼时的朱镕基。朱经冶后来长居上海。自从1988年朱镕基当选上海市长后,他就希望朱镕基为他写一幅字,十几年也未能如愿。直到90大寿前,因病住院的朱经冶才遂了这个心愿。

《中华诗词》杂志前副主编欧阳鹤,是朱镕基在清华大学的同班同学。他有感于朱镕基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,为国为民操劳,遇大事而处变不惊的精神,写了一首长诗《镕基赞》。在湖南常德举办第一届诗人节上,这首长诗被刻在了诗墙上。两个月后,欧阳鹤特地到朱镕基家汇报了这件事。朱镕基听后,沉思半晌,走进书房,给欧阳鹤写下一段话:欧阳鹤兄:诗书并茂,情谊两真。赞誉之甚,其实难符。只知办事,唯愿利民。不求非分,祈勿流传。当晚,朱镕基还拨通了湖南省委书记的电话,要求将《镕基赞》从诗墙上撤下来。很快,诗墙上的《镕基赞》不见了。

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,曾花了很多心血,对朱氏家族历史做过梳理,并写出了一本与朱镕基有关的书。2003年,他专程到上海,想请朱镕基过目,结果连面都没见上。时至今日,朱天池也未能如愿,只好放弃了出版的念头。这些事例还有很多,朱镕基对别人给自己树碑立传的做法,一直反感而婉拒。但他对反贪反腐,却一直态度强硬,嫉恶如仇,这在中国人民的心中,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当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,也一直力主反贪反腐,他认为只有这样,才能保住江山社稷,而国泰民安。

那年朱镕基离开棠坡祖屋,去长沙求学,从此再没回过故乡。现在和平村里仅有一户朱氏后人,那就是朱镕基的堂侄朱必俊,他也六十多岁了,在村里开了一家朱记商店。有一年朱镕基来长沙,他把自己平辈的亲戚,都各集到长沙见了一面,其中就有朱必俊的母亲朱佩群。朱佩群回来笑着告诉朱家晚辈:我们看见朱镕基了,他第一句话就是:请各家亲戚,莫找我开后门。”

在和平村的青山上,我们看到了朱镕基母亲的坟墓,似乎从未修缮。村支书告诉我们,有一年,朱家亲戚打祘修坟,写信问朱镕基,是否将他母亲的坟一并修整?但被婉拒。朱镕基在信中说:关于为我母亲修坟之事绝不可为,传扬出去影响更坏。顾念之情,心领不尽。故直到今天,朱镕基母亲和高祖父朱玉堂的坟墓依旧未修。

告别和平村,回望烟雨之中的朱氏棠坡祖屋,回望朱氏门楣上那熠熠闪光的:读书继世,忠厚传家,我们不禁感慨万千;数百年来,朱氏从朱元璋、朱玉堂、朱昌琳、直到朱镕基,都是在当地、甚而在中国历史上都有一定影响的人物,但他们都严遵朱氏家风家训家规,忠厚传家,正直为人,廉洁奉公,扶贫助弱,为国而尽忠,为家而尽孝。在他们身上,看到了中国流传世代的优良家风家训的威力,魅力,也看到了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必将繁荣昌盛的希望!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家规,将薪火相接,流传永远……

 
 
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 
 

主办单位:长沙县史志档案局 技术支持:长沙县电子政务办公室
Copyright @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长沙县史志档案网 电子邮箱:csdaw@126.com
站长统计 | 今日IP[5] | 今日PV[9] | 昨日IP[11] | 昨日PV[38] | 当前在线[0]
备案信息:湘ICP000000000号